观察:频现裁员潮 化工遭遇艰难时世?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 于洋 2019-09-10 15:03

慧正资讯:化工巨头期待通过裁员降本等多种方式,达到优化架构、精简管理、应对行业深度调整的目的。

“我们正行驶在一条艰难的航道上。”今年2月,巴斯夫财务董事Hans-Ulrich Engel在看到尚未审计完毕的2018年年报数据之后表示。

01、有多艰难?

进入8月,全球化工巨头相继发布了二季度财报。不论是亚洲、欧洲还是美洲的化工企业,都面临着一个头疼的问题:利润下滑。与此同时,裁员公告纷纷浮出水面。

据本刊记者综合梳理,巴斯夫将全球范围裁员6000人,约占巴斯夫全球12余万名员工的5%;德国医药拜耳计划裁员1.2万人,包括在德国削减4500名员工;科思创宣布将先在德国裁员400人,到2021年削减用工900名;德国特种化学品公司赢创将在全球范围削减1000个工作岗位,约占员工总数的3%……

“当前,全球经济增速回落,对化工市场需求支撑减弱,且目前化工行业处于周期性波动。”VisionMarket创始人陈洁说。“化工巨头不论是裁员还是重组资产,都体现了他们正处在一个艰难的时期。”

02、开源无路转节流

“化工巨头掀起裁员潮,与当前化工行业的利润压缩密不可分。”化工行业分析师许晓华说。

根据企业财报披露,二季度,陶氏净销售额110亿美元,与去年同期预估业绩相比下降14%;杜邦净亏损5.7亿美元,净销售额为54.7亿美元(同比下降6.6%);巴斯夫销售额152亿欧元,同比下降4%;科思创销售额总计约32亿欧元,同比缩水16.9%;赢创销售额同比下降3%至33.1亿欧元。日本主要化工企业的净利润同比下降至少3成。其中,三菱化学控股二季度净利润378亿日元,同比下降34.9%;积水化学净利润30亿日元,同比下降61.2%。

许晓华指出:“贸易摩擦不断、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减速、汽车行业萎靡不振、新增产能投产等多因素压缩了企业利润。”

根据企业发布的消息,由于汽车行业的核心业务需求量减少,科思创聚碳酸酯板块销售额下降15.0%。汽车和涂料行业发展放缓,赢创的资源效率业务板块销售额下降了2%。

对全球市场影响巨大的中美贸易摩擦也使化工企业感受到了压力。三井化学副社长久保雅晴表示,由于贸易争端导致了贸易流的变化,加之东亚、东南亚以及北美地区的大宗化学品新生产线陆续投产,乙烯、丙烯等多种化学品的价格被严重压低,压缩了跨国化工企业的利润率。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根本解决,化工企业的下半年业绩也难以得到充分保证。

在这样极为不乐观的形势之下,化工巨头的裁员举措确是一种无奈之举。

“化工巨头的裁员潮更像是一场自救运动。”许晓华说,“当开源之路走不通时,节流成了化工企业的无奈选择。而裁员就是节流的重要一项。”

据德国化学工业协会统计,今年一季度德国范围内化学及制药产品的销售额下滑了3.8%。5月中旬该协会发布报告称,疲弱的世界经济将持续拖累德国与欧洲的化学工业,预计今年全行业销售额可能出现大幅度下滑。

03、并非仅为降本

化工巨头在业绩下降时选择裁员并不少见。裁员的目的单一,往往能带来直接效果。但此次的裁员潮仿似有一些不同。

“结合行业情形看,单纯地认为这是一场以降本为目的的裁员有点简单。”许晓华说。

据他分析,2018年巴斯夫的管理成本就已经控制为14.26亿欧元。这个数字仅占其营收的2.27%。“虽然这个数据在同等规模的欧洲企业中可能并不亮眼,但巴斯夫的老对手拜耳集团2018年的管理成本为27.28亿欧元,占全年营收的6.89%。”许晓华说。

“然而,漂亮的管理成本数据并不代表巴斯夫能够高枕无忧。”许晓华进一步分析指出,“在过去的一年间,巴斯夫饱受增长乏力的困扰。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其他几家准备裁员的化工巨头身上。”

巴斯夫官网披露的公告显示,裁员只是公司详细的成本削减计划中的一部分。巴斯夫计划在到2021年底的两年半时间内,采取与裁员计划配套的组织架构优化。包括集团总部的中心部门将大幅简化至不足1000人,精简后的中心部门将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并且仅负责集团战略规划、法务、人事以及各业务领域之间的协调工作等。

显然,裁员伴随着公司组织架构的调整。当然,还不仅仅是巴斯夫。

“巴斯夫正在精简管理,锐化服务部门和地区部门的职责,并简化程序和流程。这也是其他化工巨头在此种形势下正在做的。”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研究员庞晓指出。

为提升下半年的业绩表现,赢创表示将持续专注于特种化学品的战略,投资稳健且发展前景极具吸引力的增长领域,并在适当的时机剥离周期性业务。陶氏化学表示,公司2019年的资本支出将削减5亿美元,降至20亿美元,以迅速应对更具挑战性的宏观经济前景。杜邦表示,尽管二季度亏损,但将保持研发支出比例不变(占销售额4%左右)。亨斯迈表示,无论下半年的经济不确定性如何,公司将继续控制成本、保证利润、平衡资本配置,并战略性提升下游的投资组合。

“化工巨头尝试采取多种方式来应对当下行业的不景气。”陈洁说。

由此可见,不管是裁员、精简低利润业务还是降低支出,保证核心业务和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是化工企业不变的追求。

04、直面全球产业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裁员潮之前的近两年时间里,化工巨头频繁并购、重组和分拆。

2019年陶氏杜邦分拆后,现在的杜邦公司由4个完全不同的业务部分组成,且将进行进一步的分拆。此外,过去两年还是农业化学公司代表的孟山都,现已成为拜耳的一部分。林德和Praxair也将很快合并为一家公司。

“不论裁员、收购或是剥离资产,化工巨头的这些行动反映了行业正在进行的一次产业内部的深度结构调整。”庞晓说。

2018年2月,利安德巴赛尔计划以22.5亿美元收购全球改性塑料生产商舒尔曼,进一步向下游延伸产品链并扩大其复合塑料业务。6月,宣布正在和Odebrecht公司进行谈判,收购其在巴西石化的大部分股份。这笔交易将使利安德巴赛尔成为全球第三大化工公司。

在许晓华看来,“未来2~4年内,大公司间的补强收购或资产剥离还将继续,许多多元化的化工公司开始侧重向专业化转型” 。

在这种形势下,已经深度融入全球化工市场的我国化工企业也不能独善其身。

从2019年上半年我国石化行业经济运行情况看,全行业实现营业收入6.1万亿元,同比增长2.2%;利润总额3596亿元,同比下降18.3%。

“全球石化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下行压力加大,给我国石化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庞晓说,“当前需要坚定信心,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企业目标,坚持高质量发展战略,增强有效供给、高端供给,探索平稳健康运行和高质量发展的新途径。”

相关文章

推荐产品更多>>

最新求购更多>>

投稿报料及媒体合作

E-mail: luning@ibuyche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