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宪明:第三届国际屋面与屋面材料学术会议之前的一件事

来源:中国建筑防水协会 2019-10-29 11:18

慧正资讯:

孔宪明:第三届国际屋面与屋面材料学术会议之前的一件事丨中国建筑防水协会35周年征文选登

1987年国庆节前后,徐昭东教授对我说,有没有兴趣出国开会。我以为天上掉下馅饼来了,欢喜得不得了。便回答道,这还用问吗。老徐便徐徐说道:已经联系了“第三届国际屋面与屋面材料学术会议”会务组,有通知了,该会议在英国南部的普利茅斯召开,时间是1988年4月25日至28日,我们中国可以组织一些论文,通过审查以后一块去开会。防水学组的几个主要专家可以通知一下,看看大家有没有兴趣,经费自己解决。

遵徐老师嘱,我给一些专家发了征求意见的通知。有北京的田凤兰,姚国芳、张树培、樊桂珍、陈耀庭、何尔章、赵军、李淑云;郑州的李谷云、邓超;成都的冯际斌;徐州的王友亭;太原的刘尚乐;南京的陈云仙;杭州的岳佩文;苏州的张志英、王海林、陆玉林、叶振林;上海的陈艾清、东再永、华原;东营的范耀华、丁国靖;广州的蒙炳权。记忆中还有一些专家没有给他们发通知,如褚承祖、牛光全、叶林标、吴秋明、李宗浩、严家伋等。回意见的不多,有姚国芳、陈耀庭、何尔章、范耀华、蒙炳权、张志英、陆玉林、王海林等。明确表示要去开会的有陈耀庭、范耀华、蒙炳权,当时陆玉林刚刚从郑州调到苏州,由于隶属关系,还要和北京的中国建筑防水材料公司总经理徐勤舫商量,要打报告。不过,无论如何有几个人是要去的了。

由于时间紧迫,徐老师嘱我与对方会议论文委员会主席兼秘书J. O. May先生联系,英国方面寄来了详细的论文写作格式,用坐标纸标明的字体大小、空格、移行、插图等要求。我将这一些东西分发给有意去开会的专家以后,就不管了,反正文件里面有联系地址和方法。据说后来因文章格式的问题有的专家也反复改了几次。当年我们都没有电脑。没有伊妹儿(E-mail),联系起来费时费力,再说徐老师还给我布置了另外一个本人特别感兴趣的任务。 

我如果要去开会就要有论文,自以为凭我这一点本事还干不出一个国际水平的论文,文章寄过去,万一人家会议上专家审查通不过,难看不说,工作量就白费了。徐老师说,目前实验数据太少,依你这水平写一个实验型的科技论文估计不行,你干脆写一个综合性的文章,这种文章可以介绍中国特色,送到会议上人家就作为主报告采用。老徐的主意特好,由衷的佩服。到底写啥呢?琢磨了好几天,拟了一个题目叫《中国古代屋面工程》,写了一个详细提要和文章分段内容大纲,作者是徐昭东、孔宪明。送给徐老师批阅,徐老师说了一句,题目很大,掌握工作量吧,于是就这么定了。

文章就依据大纲的预定计划开始搜集资料了。武汉工业大学的图书馆显然不适合查找古代资料,建筑资料还可以凑合。华中师范大学的图书馆去了好多次,考古和文物杂志翻了个遍,有些收获。从史前的巨石建筑、半坡遗址的半地下窝棚、商代堆土平台上的重檐屋顶、西周带单钉的陶瓦;到晋唐的歇山琉璃瓦、辽宋的八角圆形屋顶、明朝的无梁殿、故宫建筑群;再搜集了西藏大昭寺屋顶防水结构,新疆伊斯兰拱券建筑以及佛教寺庙中独一无二的全金属结构屋顶。

学然后知不足,经过一周的文字劳动,深感建筑历史考据的繁杂。古代建筑大部分没有实物了,有依据的文件资料也不多。墙柱和地基的存留量比较多,易于考证。屋面结构在房屋倒塌以后是首先毁坏的部分,而且屋面防水材料在周代以前基本以有机材料为主,易于腐烂。今人考证,商朝皇室建筑虽然建筑在高台之上,而且有双重屋檐,气象非常雄伟,但其屋面防水材料基本还是以草为主。以草泥和树皮为主的屋面材料在建筑倒塌以后就很难追寻到当年的形态,商代的建筑遗址没有证据支持当年使用了筒瓦或板瓦作为屋面防水材料,真是比较遗憾的事情。研究西周的建筑可以找到陶瓦,有实物照片和实物素描。顺便更正了一个建筑材料学界经常流行的“秦砖汉瓦”错误观念。在周代建筑遗址上还有相当完整的院落,包括大厅、厢房、回廊以及陶制的下水管道。到东周列国时代,已经有了相当精细花纹的带瓦当的瓦。三国到西晋时代有了带釉的陶瓦,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意思就是说,有了琉璃瓦。除了烧黏土类防水材料制品以外,金属材料也是屋面材料的一种,这种屋面比较少见,武当山的金殿是一代表作。了解金殿建筑是到湖北省博物馆找实地勘察者面谈的,那天接待我的是个叫祝建华的年轻人,我在此之前从未与他有过接触。这人非常热情,我有许多古建筑屋面的问题他都一一耐心解答,比如举折结构、斗拱做法,使我得益匪浅。他说,中国还有一个类似武当山的金殿的建筑在昆明。金殿是全铜结构,鎏金的,当年维修时候发现屋顶和柱子间的缝隙里面还有一大块金块,应该是鎏金工作结束时候没有用完的金子。古人淳朴,可见一斑。这个祝建华很好,免费谈了好长时间。

经过文字搜集和实地采访资料积累比较多了。看看手边的文字有好几万字了,有点取舍不定,当时萌生了要整一本书的想法。不过最后还是量力裁撤,弄了一个六七千字的文章,徐老师建议再砍去一半,嘱我要把图做好。当年复印机不是很普及,效果也不好。及至动手写的时候发现插图全要自己重新用描图纸加工。这些事情做完已经两周过去了,翻译的事情全委托姚建庆老师了,姚老师的英文在我们建材行业是没人可比的,用了两天时间把英文稿给我了,也是免费的。打印的事情有我们系专职的易晋珍帮忙,我们自己没有合适的打印机。

文章基本上完成了,催问其他专家也基本可以交稿了。天气转凉,快到年底,给英国的J. O. May先生写了信,将稿件寄去,又买了个贺年卡写了祝福的话夹在里面。事情办完之后,想想去英国的差旅费还没有着落。人民币将近3万元,不是小数目,到哪儿去“化缘”呢。当时陆玉林的经费落实由防水材料公司出了,金树新老师说,我们也找徐勤舫试试?我觉得跟人家没什么关系,人家这么大干部这么大年纪,谈不上话。老金说,下周出差的时候我陪你去。那天我们俩到百万庄时快到下班时间了,还担心见不到徐总。不过也很巧,那天大概公司发年终奖金,大家聚会。通报之后徐总迎出来,大约喝了酒,热气腾腾,红光满面。聊了几分钟,徐总说研究研究。从百万庄出来,我说,既然研究研究,大约没戏。金老师说,有枣没枣打一杆子再说。春节前在北京油毡厂开一个项目研讨会,蒙炳权也到会了。蒙工问我美元换得如何,我说还没有钱呢,蒙工说,我找杨步然谈谈。我说,人家没有这个义务吧,有枣没枣打一杆子也行。这两杆子没有打下枣来,当年没有经验,真是有点二杆子。

“化缘”的事情没有成功。按老徐的意思就是从科研经费出了,而且武汉油毡厂黄文杰厂长手里有外汇额度,可以帮忙换美元,联系好了,马上可以交易。我想想还是舍不得从科研经费出,那时我们这个项目总计25万,要用5年。原料、设备、差旅、会议、奖金全从里面出。6、7个人用5年,有点紧张的。最后决定不去了。其他专家换美元的事情全靠个人显神通了,范耀华老师的钱由胜华炼油厂出,北京化工学院陈耀庭老师自己背了现金到深圳换了美元。最后,中国共提供8篇论文,包括徐勤舫总经理的一篇。当时我问过徐昭东老师,徐总要去是不是要帮忙准备一个文章,徐老师说,有人操心的。最后,由中国建筑防水材料公司总经理徐勤舫带队,组成了一个代表团,当然是名义上的,英国人只认人不认团。共有石油大学(华东)范耀华、北京化工学院陈耀庭、广东建科所蒙炳权、苏州防水材料所陆玉林参加了这次会议,陆玉林刚刚调到苏州所,其文章是在河南所和李文芝等人合作写的。普利茅斯这地方大约是个军港,风景不错的,此次会议有近20个国家的学者参加,论文都是很有学术价值的。

《第三届国际屋面与屋面材料学术会议》的论文集原版我没有见到。会议是1988年4月底开完的,带回来的论文集由苏州所组织请牛光全、严家伋、姚建庆把关审校,摘出了31篇文章翻译后装订成册,以中国建筑防水材料协会的名义内部出版交流,功德圆满。

作者简介:孔宪明,男,1950年生,毕业于武汉工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重质油研究所副所长;从事沥青与建筑材料的研究。已经退休。

寰俊鍥剧墖_20191029111337.jpg

图1  当年会议论文集的中译本

寰俊鍥剧墖_20191029111339.jpg

图2 有机所部分工作人员在武汉工业大学校门口

相关文章

推荐产品更多>>

最新求购更多>>

投稿报料及媒体合作

E-mail: luning@ibuyche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