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化工关停的多米诺骨牌并未停止 陶氏永久关停三座工厂

来源:慧正资讯 2025-07-09 17:13

慧正资讯,7月7日,陶氏公司董事会批准公司将永久关闭欧洲三家化工工厂(两家位于德国,一家位于英国)的决议,该决议将会波及约800个工作岗位的裁撤。

寰俊鍥剧墖_20250709171055.jpg

陶氏公司位于德国Böhlen的蒸汽裂解装置(隶属于陶氏包装和特种塑料部门)以及位于德国Schkopau的氯碱和乙烯基资产(隶属于陶氏工业中间体和基础设施部门)将于2027年第四季度关闭。陶氏位于德国Böhlen的工厂运营着一套混合进料裂解装置,乙烯产能为每年51万吨。该裂解装置每年还生产25万吨化学级丙烯、粗碳四(C4)和裂解汽油,并通过C4馏分年产10.5万吨丁二烯。陶氏位于德国Schkopau的工厂采用离子膜工艺,年产25万吨氯气、27.5万吨烧碱及副产氢气,并具备包括74万吨二氯乙烷(EDC)和39万吨氯乙烯单体(VCM)在内的衍生品产能。

陶氏公司还将永久关闭英国Barry的基础硅氧烷工厂,该工厂隶属于陶氏高性能材料和涂料部门,预计该工厂将于2026年年中关闭。

陶氏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Jim Fitterling在声明中表示:“欧洲化工行业持续面临艰难的市场环境,以及成本与需求的双重挑战。”此次决策延续了陶氏公司自2024年10月启动的欧洲资产评估计划,该评估最初仅聚焦聚氨酯业务板块,后扩展至全业务范畴。在聚氨酯业务中,陶氏公司将在2025年关闭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弗里波特(Freeport)的环氧丙烷(PO)装置,作为全球多元醇产能合理化的一部分。该环氧丙烷装置的产能为55万吨/年,约占北美行业产能20%。此前,陶氏公司在2024年决定停止阿根廷San Lorenzo工厂的聚醚多元醇生产,该工厂的聚醚多元醇产能为5万吨/年。

寰俊鎴🍹浘_20250207112130.png

陶氏公司表示,关闭欧洲的上游资产将合理调整区域产能,降低商业销售风险,并移除陶氏在该地区投资组合中成本较高、能源密集型的部分。这将提升陶氏供应高利润衍生品需求的能力,并优化利润率。陶氏公司寄望于通过产品结构优化和关停工厂,提升EBITDA得到提升,陶氏预计到2027年底EBITDA实现约2亿美元目标的50%,并在2029年全面达成目标。该计划将在四年内产生约5亿美元的现金支出。

通过关停工厂,预计2026年至2029年期间,陶氏的资本支出每年平均减少6000万美元。

112803861.png

根据慧正资讯的消息,6月17日,英力士刚刚宣布将永久性关停位于德国格拉德贝克工厂,陶氏公司此次关停三座欧洲工厂无疑又推倒了欧洲化工行业的一块多米诺骨牌。鉴于目前欧洲化工企业的经营处境,英力士董事长拉夫克里夫公开表示,“这是欧洲完全缺乏能源竞争力、盲目执着于碳税政策的后果,格拉德贝克工厂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据慧正资讯的统计,2025年以来的欧洲工厂关停名单触目惊心(除此次陶氏公司之外):

英力士关闭德国格拉德贝克工厂65万吨/年苯酚和40万吨/丙酮巴斯夫关闭德国路德维希港的己二酸工厂、环十二酮等生产线,并计划关停己内酰胺装置、合成氨装置及TDI装置;

盛禧奥关停德国斯塔德16万吨/年的聚碳酸酯工厂;

科思创与利安德巴赛尔联合关闭荷兰环氧丙烷/苯乙烯单体装置;

壳牌宣布评估德国莱茵兰、荷兰莫尔迪克和英国莫斯莫兰化工部门的去留;

亨斯迈关闭德国默尔斯的马来酸酐工厂。

更宏观的数据揭示着行业的系统性坍塌:根据欧洲化学工业委员会报告,2023至2024年短短两年间,欧洲化工行业已关闭高达1100万吨产能,波及21个主要生产基地。过去15年,欧洲在全球化工市场的份额更是骤降约11个百分点。欧洲化工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残酷的“去工业化”风暴。

从欧洲化工企业公开的关停原因看,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能源成本鸿沟:难以逾越的竞争劣势

俄乌冲突之中,欧洲能源价格的“结构性劣势”被一目了然地暴露出来。英力士科隆工厂的对比数据极具说服力:相同规模下,其天然气费用竟比美国高出1亿欧元,电费高出4000万欧元。在氢能这一被视为未来关键的领域,彭博新能源财经研究显示,中国电解槽系统成本仅为300美元/千瓦,相较西方1200美元/千瓦的成本优势高达75%。高昂且缺乏竞争力的能源价格,成为欧洲化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被“釜底抽薪”的根源。

二、环境监管枷锁:雄心与现实的反噬

欧盟雄心勃勃的绿色转型战略,其配套的严厉环境法规(尤其是不断攀升的二氧化碳排放成本)成为压在企业肩头的沉重负担。英力士将矛头直指“惩罚性的二氧化碳税收政策”,认为其与高能源成本共同导致欧洲在面对中国进口产品及全球供应过剩时彻底丧失竞争力。欧洲化工企业在软件创新、人力资本方面本具优势,却被繁复的行政程序、投资障碍严重拖累,导致创新成果难以在欧洲本土转化为规模化生产,投资外流趋势愈演愈烈。

三、产能过剩困局:全球挤压下的窒息

全球化工市场正经历严重的产能过剩。欧洲化学工业委员会预计2025年后新增产能将持续涌入,而2023年全球主要化学品利用率仅为75%,2028年前预计也只能维持在74%-76%的低位。欧洲本土需求却因下游产业(如依赖苯酚丙酮的汽车灯簇、电路板、风电叶片树脂制造商)的外移而持续萎缩。英力士指出,正是这种下游需求的锐减,最终让格拉德贝克工厂失去了生存的根基——本地市场已无法支撑其运营。

面对严峻形势,欧洲化学工业委员会疾呼,欧洲化工行业亟须一项强有力的“工业协议”来重塑竞争力。据悉,这一协议的具体措施包括为能源密集型产业提供足够且价格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能源供给,重新审视并减轻叠加在产业身上的过渡环境和监管成本负担和制定更具吸引力的政策,以及激励在欧洲本土的投资和创新,扭转投资外流。

相关文章

推荐产品更多>>

最新求购更多>>

投稿报料及媒体合作

E-mail: luning@ibuyche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