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广州慧正云科技有限公司 www.hzeyun.com 粤ICP备1813696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01000
来源:慧正资讯 2025-09-15 09:32
慧正资讯,近日,陕普防水富平生产基地迎来一批特殊的“研学团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材料学院近40名师生实地探访。一场集车间实地观摩、实验室实操互动、技术深度答疑于一体的产学研交流活动在此开展,不同于传统校企合作,此次活动以陕普防水多项核心科研成果为纽带,搭建起高校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应用的对接桥梁,更在建筑防水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为“产教融合赋能产业创新”提供了可落地的实践范本。
从理论到实践,沉浸式感受科研成果落地
此次交流活动中,陕普防水以“全流程安全标准化管理”为核心,为师生打造了一场覆盖安全规范宣讲、生产车间观摩、原材料溯源体系解读及实验室检测互动的沉浸式学习体验,全方位展现企业在技术创新与质量管控上的硬实力。
在生产车间,师生们近距离观摩了防水材料从原材料配比搅拌到卷材自动化成型、收卷包装的全流程。讲解员重点介绍了陕普防水在原材料甄选与工艺优化上的突破:通过严控原材料品质,创新改性沥青配方,实现了防水材料环保性能与产品质量双提升。为解决严寒地区防水卷材易开裂的行业难题,陕普创新研发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核心产品,其耐高温、抗老化性能远超行业标准,可适配-30℃至80℃的极端气候环境,已广泛应用于西北多地的重点工程中。
在实验室环节,陕普防水的技术团队现场演示了拉力测试、耐高低温性能检测、不透水性验证等核心检测流程,并结合检测标准与数据应用场景进行专业解读。在不透水性检测中,技术团队采用0.3MPa压力、持续30分钟的严苛标准,确保每一卷防水材料都能抵御长期水浸考验,这份对质量的坚守也成为陕普防水参与积石山灾后恢复重建、辉县灾后重建等民生工程的“质量底气”。
积石山灾后恢复重建集中安置项目,图源:陕普防水
后续答疑环节,师生们围绕“正置式和倒置式防水区别”“极寒情况下防水性能如何保障”“种植屋面防水卷材的实际效用”“防水材料未来突破方向”等专业问题展开提问。而陕普防水所参与的工程案例就是最好的解答:针对种植屋面场景,企业研发的“种植屋面用耐根穿刺防水卷材(铜胎基)”,可有效抵御植物根系穿刺,已成功应用于西安高新区信息产业园三期、济宁驻地七村升级改造等项目;针对北方地区温差较大的气候特点,耐高低温性能的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搭配热熔满粘工艺施工,使防水卷材与建筑基层紧密贴合,有效抵御地下水和雨水渗透,成功赋能于省重点河南盈新空调项目。
河南盈新空调项目,图源:陕普防水
活动尾声,陕普防水总经理余洪斌表示:高校是技术创新的源头,企业是成果转化的阵地。陕普防水始终坚信,只有将高校的理论智慧与企业的实践经验深度融合,才能推动人才升级与行业技术迭代。
防水行业升级焦虑下,产学研为何成“破局关键”?
此次陕普防水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联动,呼应了当前建筑防水行业的发展需求。近年来,随着“双碳”目标推进、装配式建筑普及,以及消费者对“好房子”品质要求的提升,防水行业正面临转型压力。
传统防水卷材存在耐久性不足、易老化等问题,而种植屋面、地下管廊、极寒地区建筑等场景,对防水材料的抗根穿刺、耐高低温、抗渗性提出更高要求,行业急需新技术突破;防水行业长期面临理论型人才不懂实践、技能型人才缺乏系统知识的困境,复合型人才缺口制约技术落地与产业升级;国家对建筑行业碳排放管控趋严,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防水生产工艺亟待优化“绿色防水”成为行业共识,但不少企业缺乏技术与研发支撑。
在此背景下,“产教融合”的产学研模式,成为破解行业痛点的关键路径,高校拥有理论研究与科研人才优势,能为行业提供前沿技术方向,企业则具备生产实践与市场洞察能力,能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可落地的产品与工艺。陕普防水此次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深度联动,正是踩准了行业转型的需求点,为校企合作提供了从课堂到车间的闭环思路。
深化产学研融合,引领防水行业高质量发展
对陕普防水而言,这场产学研交流的意义,远不止开放基地供师生学习这么简单,而是企业实现技术迭代和品牌升级的重要一步。通过搭建实践平台,陕普防水能发掘高校中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的潜在人才,为企业研发团队、技术岗位储备新鲜血液。作为西北防水行业的代表性企业,陕普防水通过践行产学研交流,不仅彰显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更强化了技术型、创新型的品牌形象,为后续拓展市场、服务重点项目奠定了良好基础。
此次联动同样为行业提供了校企联合培养的可复制模式,打破了高校研发与企业生产之间的壁垒,让高校的前沿理论研究能更快速地转化为企业的实际生产力,推动整个行业从传统制造向技术创新转型,推动防水产业高质量发展。
未来,陕普防水将继续深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不仅要做防水产品的制造者,更要做行业人才培育、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者。相信在这样的校企联动下,建筑防水行业将迎来更多技术突破,书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