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广州慧正云科技有限公司 www.hzeyun.com 粤ICP备1813696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01000
2025-09-26 11:43
慧正资讯,近日,全球化工巨头英力士宣布将无限期关停其在欧洲的环氧丙烷(PO)和丙二醇(PG)生产,即便其位于德国年产21万吨的装置后续恢复氯气供应,也不再复产。
英力士明确将于2026年退出欧洲化工理事会(Cefic)的相关工作组,这一举动被视为其战略重心彻底撤离欧洲传统基础化工领域的标志。早在2025年6月,英力士苯酚就已宣布计划永久停止在德国格拉德贝克的生产。
英力士的退出,是多重不利因素叠加下的必然结果,这一系列举动预示着欧洲制造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首先,能源成本高企。自俄乌战争以来,欧洲天然气价格长期维持高位,而环氧丙烷的生产是高度能源密集型的过程。英力士在声明中表示原材料、天然气以及能源成本的持续高企,让欧洲化工生产与其他地区相比,处于极为不利的竞争地位。这种成本劣势是结构性的、长期的,使得欧洲工厂在全球化竞争中几乎丧失了价格优势。
其次,市场供需失衡加剧了行业困境。 当前,全球环氧丙烷市场已呈现供应过剩局面。与此同时,欧洲经济增速放缓,其下游主要应用领域白色家电、建筑材料、家具和汽车等行业需求持续低迷。在“高成本”遇上“弱需求”的剪刀差下,企业盈利能力急剧恶化,继续生产已无经济合理性可言。
最后,技术路径的淘汰加速了落后产能的出清。英力士在德国科隆采用的仍是传统的氯醇法工艺,这种技术存在高能耗、高污染的固有弊端。相较于当今更高效、环保的共氧化法(如PO/SM法)或直接氧化法(HPPO),氯醇法在成本和环保法规日益收紧的背景下存在明显的竞争劣势。
英力士的退出,欧洲环氧丙烷的供应量将大幅减少,欧洲从一个重要的环氧丙烷生产和消费地,进一步转变为净进口地区。对于依赖英力士产品的下游聚醚多元醇、聚氨酯等企业而言,短期内将面临寻找替代供应商、重构供应链的挑战,这不仅会增加采购成本,更会带来供应链稳定性的风险。长期来看,欧洲下游产业的竞争力可能因基础原料依赖进口而受到削弱。
全球供应中心向中国转移
全球环氧丙烷的供应重心将不可逆转地进一步向亚洲,尤其是中国。目前全球总产能超过1600万吨/年,中国以776万吨/年的产能位居全球第一,占比高达48.17%,且未来仍有超过370万吨/年的新增产能计划投产。英力士的退出,无疑为产能充足的中国供应商提供了填补欧洲市场空缺的机遇。
对于中国环氧丙烷产业而言,英力士的退出既是短期机遇,也是长期挑战。从机遇面看,短期出口机会窗口正在打开。 中国国内环氧丙烷产能已严重过剩,欧洲市场的缺口为中国企业消化库存、提升开工率提供了难得的出口通道。出口的增加有望在短期内提振国内市场价格,改善生产企业的盈利状况,为行业赢得宝贵的缓冲期。
然而机遇之下,潜伏着更为深刻的挑战。如果对欧洲的出口大幅增长,极有可能引发欧盟的反倾销、反补贴(“双反”)调查。历史经验表明,当中国产品凭借成本优势大规模涌入某一市场时,极易引发当地的贸易保护主义反弹。在中欧电动车、光伏等领域已多次上演“双反”(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欧盟为了保护其剩余的产业链和下游工业,几乎必然会对中国产的环氧丙烷提起贸易调查,并课以高额关税,从而堵上这个“出口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