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广州慧正云科技有限公司 www.hzeyun.com 粤ICP备1813696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01000
2025-10-13 11:45
2024年10月9日,商务部与海关总署联合发布公告,决定对超硬材料、锂电池和人造石墨负极材料、部分中重稀土、部分稀土设备和原辅料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并定于2025年11月8日起正式施行。
其中,针对性能指标达到“比容量≥340mAh/g,首次库伦效率≥94%”的高端人造石墨的管制,更是直指产业链的核心环节。此举并非简单的贸易限制,而是中国在确立全球新能源领导地位后,对优势产业进行的一次战略性梳理与价值重估。
石墨负极材料主要有人造石墨、天然石墨、软碳、硬碳等,其具有电导率高、嵌锂电位低等优势,是当前锂离子电池负极的主流选择。人造石墨由石油焦、针状焦、沥青焦等原料经高温石墨化处理制成。具有循环性能好、倍率性能优、与电解液相容性佳等优点,是动力型锂电池主流负极材料。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生产国和供应国。2023年全球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产量超过140万吨,其中中国产量占比高达95%以上。中国的产能和产量不仅满足了国内蓬勃发展的锂电池市场需求,更支撑了全球绝大多数动力电池和消费电池的制造。
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上游主要依赖于石油焦和针状焦等原料,我国作为炼化大国,具备稳定的供应能力。通过破碎、造粒、石墨化、筛分等关键工序,制造出性能各异的人造石墨负极。其中,石墨化环节是能耗和成本的核心,占生产成本的50%以上。近年来,中国企业在内蒙古、四川、云南等电价较低地区大规模布局石墨化产能,形成了显著的集群和成本优势。
动力电池是人造石墨负极的绝对主力需求领域,占据约70%的消费量。得益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炸式增长,需求持续强劲。储能电池市场作为第二增长曲线正在快速崛起,虽然其对成本更敏感,但总量巨大。此外,高端消费电子产品也对高性能人造石墨有稳定需求。2023年,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表观消费量已突破120万吨,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
此次人造石墨负极出口管制比2023年12月的管控范围大,所有人造石墨、人造+天然混合负极以及生产设备都算在内。中国在全球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产能中占据主导地位,管制措施可能推高国际市场价格,据测算,负极材料价格每上涨10%,动力电池成本将增加3%-5%,这一成本压力将传导至下游车企与储能企业。在2025年11月正式实施前,海外电池厂商可能会进行一波“恐慌性囤货”。
对海外市场而言,短期阵痛不可避免。日韩企业受影响尤为直接,数据显示,2024年韩国进口的电池负极用石墨中,93.7%来自中国,进口总额达2.41亿美元;日本更有九成石墨依赖中国供应。长期来看,韩国、日本等国的电池企业将面临高端负极材料断供或成本大幅上升的风险。
而全球储能市场也将面临调整,2025年上半年,中国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出口量达127.3GWh,同比增长56.8%,德国、美国是主要目的地,新规实施后,欧美车企的高端电动车产能可能面临“材料断供”风险。
政策将极大刺激海外政府和企业加速本土负极材料产能的建设。已先行在海外布局的企业将获得巨大窗口期。例如,龙蟠科技在印尼的12万吨铁锂工厂、贝特瑞在印尼的16万吨负极产能,以及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电池龙头的海外基地,都能有效规避管制,抢占市场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