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广州慧正云科技有限公司 www.hzeyun.com 粤ICP备1813696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01000
来源:慧正资讯 2025-10-27 11:18
慧正资讯,10月17日,北新防水在河北定州市场监管局的全力支持下,成功查处一起重大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案件——某防水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授权擅自生产销售带有“北新防水”“北新禹王”标识的假冒产品,该行为不仅严重侵害了北新防水对“禹王”商标的注册专用权,还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构成不正当竞争,损害消费者利益,但类似的案件并非个例。
近年来,防水行业假冒伪劣乱象频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2024年建筑防水卷材抽查不合格率约18%,涉及防水补漏的投诉案件更是大幅激增。面对“李鬼”泛滥、市场秩序受扰的困境,东方雨虹、北新防水、科顺、等头部企业打响“打假攻坚战”,秉持“零容忍”的态度,联合监管部门严打侵权,全力守护品牌权益与消费者安全。
防水企业打假战绩亮眼,多起大案告破
以东方雨虹为例,2024年4月,东方雨虹协助广州警方成功破获一起横跨两省的特大假冒防水材料注册商标案。捣毁造假窝点3处,抓获犯罪人员20余名,查封假货4700多桶(卷),以及大量制假工具和设备,查收犯罪金额3000万元。此外,2023-2024年东方雨虹开展假冒服务专项打击行动,发起维权诉讼百余件,累计获赔超百万元;过去十年间,更是协助警方刑事立案百余起,抓捕上千名嫌疑人,查处制假窝点百余个,查扣涉假卷材上万平米、涉假涂料上千吨。
科顺也遭遇过类似的侵权事件,2024年3月,凤台县市场监管局接到科顺防水举报后,联合凤台县公安局食药环大队,对“凤台环球港项目”工地展开现场检查。现场查获439卷未使用防水卷材,以及已使用的260卷APF-500卷材,合计涉及侵权卷材550卷。经核算,当事人违法经营额达15.52万元,违法所得2.03万元。最终执法部门责令其立即停止侵权,没收侵权卷材并罚款31.05万元。此案也成为“包工包料工程中使用侵权商品构成销售侵权”的典型案例,为行业打假提供了执法参考。
从技术到制度,构建全链条防范体系
打假不能只靠“事后查处”,更需“事前防范”。各家企业从技术升级、制度建设入手,构建起多维度的打假防护体系,从源头降低侵权风险。
针对假冒伪劣现象东方雨虹专门成立品牌维权部,设立举报专线,进行举报有奖宣传,维权部接到举报或发现假冒伪劣线索后,及时通过执法部门行政查处或刑事打击。为实现产品可追溯,东方雨虹研发了“产品唯一身份全供应链管理协同系统”,实现了产品一品一码,消费者通过微信扫描产品合格证上的防伪码,即可查询产品真伪、生产信息,且重复扫码会显示首次查询时间,有效防止“二次仿冒”。
北新防水为产品配备“北新®”防伪码,该码是北新防水产品的唯一身份标识,消费者刮开产品合格证上的涂层扫码,即可快速验证真伪;同时可拨打服务热线400-6718-315或登录网址www.gt12315.com进行核实。此外,北新防水也提醒消费者通过官方授权的经销商、特许经营门店采购,从渠道端阻断假冒产品流通。
科顺针对假冒伪劣行为不仅设立专门的打假团队,负责制定打假策略、对接监管部门,还建立了严格的保密制度,对提供侵权线索的举报人信息严格保密,避免其遭受不法分子骚扰。在技术防伪上,科顺采用防伪标签、二维码追溯等手段,同时企业会定期向经销商、施工方普及防伪知识,提升行业端的辨假能力。
政企合作形成打假合力,守护消费者权益
假冒伪劣的受害者不仅是企业,更是广大消费者。为此,企业主动输出辨假知识,各地监管部门则强化执法,形成企业引导,政府护航的消费保护格局。
面对“注胶补漏骗局”“冒牌服务”等消费陷阱,头部企业通过官方平台、客服渠道,向消费者传递实用的辨假、维权方法:东方雨虹在官方微博、官网明确提醒,消费者无论在线下门店还是网上店铺采购,均需查看商家授权书,拒绝“无授权、无门店”的流动服务。
针对防水维修服务,科顺开通“科顺顺心服务小程序”,消费者可在线查询施工进度、质保信息,避免口头承诺未兑现。东方雨虹强调“务必签订合同”,并通过“雨虹到家服务小程序”实现整个服务过程对消费者透明、规范、可追溯。
另外,各地市场监管、公安部门通过“联合执法、专项行动、典型通报”等方式,持续加大侵权打击力度:从东方雨虹跨省大案中的广州、广西警方协作可以看出,监管部门打破地域限制,对制假售假链条进行全环节打击,避免侵权分子异地逃窜。今年,山东省、河南省等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先后发布建筑防水材料抽检不合格名单,通过曝光名单,督促整改,倒逼企业规范生产。除此之外,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前后,多地监管部门会发布“守护知识产权”专项执法典型案例,既向消费者普及维权知识,也向侵权分子释放“违法必严惩”的信号。
目前,防水行业的打假行动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假冒伪劣的“毒瘤”仍未彻底根除。未来,需要企业持续升级防伪技术、完善渠道管控,监管部门进一步强化日常监管、提高违法成本,更需要消费者提升辨假意识、主动参与维权。唯有企业发力、监管给力、消费者助力,才能彻底肃清市场乱象,为建筑安全与民生权益筑牢坚实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