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广州慧正云科技有限公司 www.hzeyun.com 粤ICP备1813696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01000
2025-11-05 11:39
2024年11月3日,全球化工巨头巴斯夫宣布了一项重大战略调整,将亚洲聚四氢呋喃(PTMEG)业务整合至中国上海漕泾基地,同时于2026年前关闭韩国蔚山工厂的生产线。
巴斯夫的此次整合绝非孤立事件。根据规划,蔚山工厂关闭后,巴斯夫的PTMEG全球产能将集中于上海漕泾、德国路德维希港和美国盖斯马三大基地,总年产能稳定在25万吨。值得注意的是,这已是巴斯夫近年来对韩国产能的第二次优化,此前,蔚山的1,4-丁二醇和四氢呋喃装置也已关停。这一系列动作背后,是巴斯夫对全球供应链效率与区域市场需求的重新权衡。
韩国蔚山工厂的关闭,表面上是产能的区域性迁移,实质则是全球化工产业基于成本、市场与政策三重逻辑的必然选择。一方面,韩国劳动力成本攀升、能源价格波动加剧,使其传统制造业优势逐渐削弱;另一方面,中国以上海漕泾基地为核心,已形成覆盖原材料、生产、销售的全产业链生态。巴斯夫上海基地目前拥有11万吨/年的PTMEG产能,而中国本土企业的总产能更是超过150万吨/年,包括晓星、恒力、中石化等头部企业均已深度布局。更关键的是,中国既是PTMEG的消费核心(用于氨纶、TPU等产品生产),又拥有产业链协同优势。尽管国内氨纶行业面临需求疲软与利润下滑的困境,但化工产业所需的稳定能源、集中园区与政策确定性,使中国成为跨国企业的“效率高地”。
PTMEG作为生产氨纶弹性纤维的关键原料,其需求与纺织业的景气度紧密相连。近年来,中国氨纶行业产能持续扩张,但全球市场需求并未同步增长,导致行业利润普遍承压。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化工品消费市场,也是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前沿阵地。PTMEG的下游应用早已超越传统纺织领域,向TPU(热塑性聚氨酯)、CPU(浇注型聚氨酯弹性体)等高端材料延伸,这些材料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医疗等新兴行业。中国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的制造中心,对高性能材料的需求正呈指数级增长。巴斯夫的战略转移,正是为了贴近下游市场,缩短供应链响应时间,更敏捷地捕捉创新机遇。
然而,巴斯夫的东方布局也需应对中国市场的结构性挑战。国内PTMEG产能增速远超氨纶需求增速,煤基产能主导的格局还面临欧盟碳关税潜在冲击,出口成本或增20%以上。巴斯夫选择此时加码,既是看重中国市场的长期潜力,也需依托技术优势在产能过剩的红海中突围。
与亚洲战略形成反差的是欧洲基地的困境。10月30日,巴斯夫位于德国安特卫普与路德维希港基地因发烟硫酸装置损坏,导致该公司宣布聚酰胺6和6/6.6基础聚合物(Ultramid®B和Ultramid®C)、己内酰胺和硫酸铵的供应遭遇不可抗力。从2024年路德维希港工厂爆炸导致维生素价格暴涨到此次装置故障,欧洲基地的供应稳定性持续受挑战。
深度融入中国市场
巴斯夫将亚洲聚四氢呋喃(PTMEG)业务从韩国蔚山整合至上海漕泾,并非简单的产能搬迁,而是其“深耕中国”战略进入新阶段的决定性信号。截至2024年底,巴斯夫在中国的累计投资额已突破130亿欧元,其在华业务的“本地制造、本地服务”比例高达75%以上。浦东创新园已成为巴斯夫在亚洲最大的研发中心。这标志着对巴斯夫而言,中国已不再只是其亚洲市场之一,而是全球化工供应网络的中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