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广州慧正云科技有限公司 www.hzeyun.com 粤ICP备1813696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01000
来源:慧正资讯 2025-11-06 10:21
慧正资讯,11月4日,中国石化与LG化学正式签署协议,宣布联合开发钠离子电池正极、负极等关键材料。此次合作聚焦中国及全球储能系统与低速电动车市场,旨在加速钠离子电池商业化进程,未来还计划将合作领域拓展至新能源及高附加值材料领域。
中国石化董事长侯启军、LG化学首席执行官辛学喆等双方高层出席签约仪式,中石化科技部总经理卞凤鸣与LG化学首席技术官李钟求代表签约。
作为能源化工龙头,中国石化在钠电池材料领域早有技术储备,其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开发的宽温域电解液,在零下10摄氏度环境下容量保持率超95%,5C大倍率放电容量保持率逾90%,目前已实现吨级产品供应头部企业。而LG化学则凭借全球领先的电池材料技术积淀,坐拥超5万项全球专利,其中锂电池正极材料专利达6825项,居世界首位,双方在化工产能与电极工艺上形成天然互补。
钠电池优势凸显商业化窗口期开启
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相似,均通过离子在正负极间的嵌入脱出实现电荷转移,但在资源成本与环境适应性上具备独特优势。钠资源地壳丰度达2.75%,远高于锂的0.0065%,碳酸钠价格仅为碳酸锂的5%以下,理论材料成本较磷酸铁锂电池低30%—40%。在性能层面,其低温表现尤为突出,零下20摄氏度容量保持率超88%,且热稳定性更高,热失控风险较低,适配储能等对安全性要求严苛的场景。
尽管优势显著,钠电池目前仍徘徊于市场化边缘,能量密度与循环寿命待突破。不过行业已迎来关键节点,有业内人士指出,未来2—3年是其在细分市场实现规模化落地的窗口期,中国钠电池市场将从2025年的10GWh增长至2034年的292GWh,年均增速约45%,到2030年中国将占据全球90%以上的制造量。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景虹等专家建议,钠电池应瞄准混合动力汽车、调频储能、铅酸替代等场景发挥优势。
LG新能源业绩亮眼储能成增长新引擎
此次合作的产业背景,与全球储能市场的井喷式增长密切相关。从10月30日LG新能源公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当季营收达5.7万亿韩元(约合283.86亿元人民币),环比增长2.4%;营业利润6013亿韩元(约合29.9亿元人民币),环比激增22.2%,其中储能系统(ESS)业务成为最大亮点。截至三季度末,其储能电池待交付订单已达120GWh,住宅与电网储能订单实现显著突破。
在动力电池领域,LG新能源同样表现强劲,46系圆柱电池新增107GWh订单,总待交付量超300GWh,加拿大合资工厂已完成电芯产线筹备。公司正推进多元化战略,在动力电池领域实现软包、圆柱、方壳全形态覆盖,储能领域则研发高密度长电芯软包电池,计划2027年前推出磷酸铁锂方壳储能电池。通过产线改造与AI数字化运营,其储能供应能力与成本控制能力持续提升。
当前全球储能市场正迎来经济性拐点,叠加AI数据中心电力需求激增与能源转型加速,储能已成为电池企业的必争之地。LG新能源相关业务有望超越动力电池,成为“第二增长曲线”。在此背景下,中石化与LG化学的合作,实质是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深度整合——前者的化工材料产能与后者的技术积累相结合,有望加速突破钠电池材料成本瓶颈。
此外,行业竞争方式正在发生转变,从单一产能扩张逐步转向技术多元化、供应链稳定与运营效率的综合比拼。此次中外巨头联手,不仅为钠电池商业化注入动力,也折射出全球新能源材料领域的合作与竞争格局。随着中国在钠电池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逐步确立,这类技术与产能的协同创新,或将进一步巩固国内产业在全球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