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广州慧正云科技有限公司 www.hzeyun.com 粤ICP备1813696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01000
来源:石油和化工园区 2019-08-28 18:21
慧正资讯:近期,多家化企争相挤进PC化工产业链!中化集团、沧州大化等大型龙头化企,对PC产业链进行延伸和投产,龙头争相角逐,这个产业链将风起云涌。
中化集团:总投资256亿,势必建成C3全产业链
近日,江苏省连云港市举行徐圩新区开发建设十周年集中开工活动。江苏省连云港市领导项雪龙、方伟、王加培、王东升、徐家保,中化集团化工事业部总裁、中化国际总经理刘红生、山东海科化工集团总裁张在忠,徐圩新区管委会领导班子参加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中化集团,总投资256亿 ,60万吨PDH、65万吨苯酚丙酮、24万吨双酚A和40万吨环氧丙烷。
中化碳三及下游高性能材料产业链项目是中化集团在徐圩新区开工建设的第三个重大项目。该项目由江苏瑞恒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实施建设,总投资约256亿元,占地约1700亩,将打造从丙烷原料到高性能材料以及下游应用的C3全产业链。
刘红生在致辞中表示,中化碳三及下游高性能材料产业链项目是江苏省重大项目,项目一期主要建设60万吨/年丙烷脱氢(PDH)、65万吨/年苯酚丙酮、24万吨/年双酚A、40万吨/年环氧丙烷等装置及相关公辅工程配套设施,计划2021年底建成,实现数字化交付,努力打造智能工厂样板。
同时总投资85亿元的山东海科锂电池电解液溶剂及配套项目的产品主要用于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电解液溶剂、半导体面板清洗剂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技术先进,科技含量高,建成后将推动企业成为全球最大的锂电池电解液溶剂供应商。
随着这两个大项目的开工,徐圩新区将进一步夯实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丰富石化基地的产业链条,壮大临港产业规模,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石化产业基地和电子化学品生产基地提供有力支撑。
国内外PC涵盖大部分:大风、鲁西、利华益、三星、出光、奇美、sabic、泸天化等等。
众所周知双酚A是PC的上游原料,而苯酚丙酮(BPA)是双酚A的原料,抓住了上游原料和上游的上游,直接把产业大半掌握住,大手笔细思极恐…
新能源汽车的下一个必争之点就是新能源电池,LG化学、三星等都开启了新能源电池的研发。
鲁西化工:首家掌握光气法聚碳酸酯技术
鲁西化工在去年开始动工扩大生产,到今年已经成为了全国最大的聚碳酸酯企业,项目建成后,规模优势将进一步显示出来,完全可以代替进口。
同时鲁西化工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气法聚碳酸酯技术,取得专利21项,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首家掌握这项技术的中国企业,打破了国际垄断。
泸天化集团:掌握非光气法熔融缩聚聚碳酸酯技术
6月,泸天化集团四川中蓝国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成都召开的成果发布会上宣布,我国首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采用非光气法熔融缩聚专有技术的10万吨/年聚碳酸酯工业化示范项目一次开车成功。
2019年1月30日,前系统碳酸二苯酯装置一次投料试车成功产出优质产品;3月11日,后系统聚碳酸酯装置一次投料试车成功产出合格产品;5月15日产出优质聚碳酸酯产品。目前装置运行稳定、安全受控、环保达标,产品各项指标达到国内优质水平,突破了国外对我国该领域先进技术的封锁。
沧州大化:年产20吨PC,将超越万华
今年3月,沧州大化启动年产20万吨PC项目,3月发布会上曾宣布将陆续建设85万吨TDI、20万吨双酚A、40万吨MDI、30万吨硝酸等项目,建成以TDI-PC-MDI产业为核心的绿色化工新材料产业园,打造TDI“世界第一”,成为国内化工新材料行业领跑者。
6月25日,沧州大化计划在河北省沧州市扩建其TDI产能,增加26.5万吨/年。该项目位于该市的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将沧州大化现有设施的容量从12万吨/年提升至16万吨/年,并建设新的装置,年产能为2.25 万吨。
这将使沧州大化的TDI总产能达到每年41.5万吨,其中包括在沧州另一个地点的每年3万吨产能。它将超过万华在山东烟台的30万吨/年的产能,成为中国最大的TDI制造商。目前国内巨头是万华化学。
该项目目前正在进行环评中。根据环境备案,它有45亿人民币(6.57亿美元)的专项投资,将创造144个新的就业岗位。项目预计将于2023年7月投产,年收入将达到人民币8.6亿元。去年,沧州大化生产了17.5万吨TDI,设计产能为15万吨/年。
TDI和MDI一直是垄断的暴利产品,整体市场较低迷的情况下,TDI涨跌不一,逆市场价格可时常出现。上周TDI周初市场均价在12500.00元/吨,周末市场均价在12566.67元/吨,周内跌幅0.53%。
万华化学除生产MDI/TDI外,在2018年年报中透露出万华的石化系列营收达到83.2亿元。
化企争相角逐,PC产业链未来可期
业内化工巨头的项目接二连三地启动,如今众多产业链面临洗牌,当前国内已有化企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环保重压、需求迫切的情况下,国内PC是否能达到自给自足的水平,PC产业链是否能够成为化工行业内的新热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