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广州慧正云科技有限公司 www.hzeyun.com 粤ICP备1813696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01000
来源:慧正资讯 2025-08-22 11:06
慧正资讯,8月20日,韩国十家巨头石化企业签下重组协议,其中包括削减高达25%的石脑油裂解产能。这不仅意味着25%的石脑油裂解产能将永久退出市场,更标志着韩国正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艰难寻找新坐标。
危机倒逼下的产能革命
韩国石化业的困境并非一日之寒。作为全球最大石脑油进口国之一,其1470万吨年产能背后,是中国等亚洲国家低成本产能扩张带来的持续冲击。若行业持续低迷,未来三年近半数企业将面临生存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270万至370万吨的年削减量,成为韩国政府为行业开出的“救命药方”。
韩国政府设定的三大目标——去产能、提附加值、稳经济——勾勒出清晰的转型路径。将瑞山市指定为产业危机地区的计划,更凸显出这场改革对地方经济的深远影响。
巨头博弈中的整合加速
丽水产业园的七套裂解装置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局。GS加德士、LG化学与乐天化学的联合运营谈判,折射出行业从竞争到共生的心态转变。YNCC三号工厂的停摆如同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迫使DL化学与韩华搁置争议,在“生存还是毁灭”的命题前重新计算得失。
大山与蔚山的整合案例呈现出两种重组范式:乐天与现代炼油的“产能置换”模式,将现金与实物资产转化为整合筹码;SK创新与韩国石油化学的“减法哲学”,通过主动削减产能换取生存空间。这些探索都指向同一个结论:在全球石化产能过剩的红海中,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落幕。
政策杠杆撬动产业升级
韩国财政部长具润哲的“胡萝卜加大棒”策略颇具深意:财政税收优惠向“自救者”倾斜,对“搭便车者”零容忍。这种选择性支持政策,既避免了政府过度干预市场,又确保资源流向真正具备转型潜力的企业。借鉴造船业重组经验的背后,是韩国政府试图复制“淘汰落后产能—培育龙头企业—重塑国际竞争力”的成功路径。
转向高附加值特种产品的战略调整,显示韩国石化业试图摆脱“规模竞赛”的惯性。在电子化学品、工程塑料等细分领域构建技术壁垒,或许是应对中国产能优势的破局之道。三大产业园区的协同重组,则为这种转型提供了空间载体和制度保障。
这场席卷韩国石化业的重组风暴,本质上是全球产业链价值重构的缩影。当低成本制造优势不再是竞争核心,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整合实现价值链攀升,成为所有传统制造业面临的共同命题。对于韩国企业而言,此刻的“刮骨之痛”,或许正是未来十年重生的起点。